——书接上回——
玄宋大军在激昂的战鼓声中北上,士气如虹。
然而,面对北明帝国的猛烈反击,玄宋军逐渐显露出疲态。在一次次惨烈的交锋中,玄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线不断后退。
战场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哀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终于,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玄宋军败下阵来,北伐之梦化为泡影。
玄宋皇帝严扩得知消息后,脸色铁青,拳头紧握,眼中闪烁着不甘与愤怒。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玄宋因北伐失利,不得不与北明帝国签订了屈辱的议和,割地赔款,国家元气大伤。
而辛弃疾直接质问皇帝严扩为什么要和北明帝国议和,自己好不容易诈败布局成功,就要全面反攻的时候,居然下令撤军,辛弃疾怒斥皇帝以后离去。
这一系列事件,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戏剧,将玄宋朝廷的动荡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严扩的雄心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了泡影。
严扩在位期间,玄宋王朝的风雨飘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在一次屈辱的外交仪式上,他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北方强大的北明帝国称臣。
韩侂胄利用辛弃疾敢呵斥皇帝为理由打压辛弃疾,加上由于辛弃疾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辛弃疾离开朝堂以后,韩党得势后,迅速展开清洗,赵汝愚及其支持者被一一排挤,就连理学大家朱熹也难逃厄运,被禁止担任官职,不得参与科举。
这场被称为“庆元党禁”的风暴席卷了整个玄宋,朝野内外一片肃杀,人人自危。
那日,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玄宋的黯淡未来。严扩身着龙袍,却难掩眼中的无奈与悲凉,他颤抖着双手,将象征臣服的国书递交给了趾高气扬的北明帝国使者。
使者接过国书,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那笑容如同锋利的刀刃,深深刺痛了在场每一位玄宋官员的心。
而此时的北明帝国,内部纷争不断,各路贵族蠢蠢欲动,忙于争权夺利,无暇南顾,这给了玄宋一丝喘息之机,与此同时李清照病逝的传来。
…………
历史上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在原来历史上的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
李清照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有人说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善文词。李清照两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
李清照六岁时随父到东京生活,学习文化。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李清照十七岁时,得识张耒,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组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世人刮目。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学之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李清照二十岁时,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二十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
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李清照二十四岁时,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同年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此年秋,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青州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二十五岁时,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其时,曾对李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
《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李清照夫妇在青州古城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