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喜任侠,粗通笔墨,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
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响应王仙芝起义,后在蕲州阻止王仙芝降唐,与仙芝分兵,独立作战,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置官属,众至十余万,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久长安为唐军包围,兵力疲敝,致为李克用等部所破,主力瓦解,退至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起义结束。
在黄巢起义结束不久以后的长安城夜幕降临灯火在寒风中摇曳,仿佛也在为这场未竟的祭天之事默默祈祷。
朱温,权倾朝野,处死了何太后,这位曾母仪天下的女子,绳索套上了她的脖颈,随着一阵猛烈的挣扎,生命之火渐渐熄灭,只留下一具冰冷的躯体,在寒风中摇曳。
朱温假惺惺地以太后之丧为由,宣布废朝三日。
然而,这不过是他掩盖罪行、稳固权势的又一手段。他更以太后丧及宫闱丑闻为由,悍然废除了新年郊礼,企图以此转移朝野视线,掩盖自己的滔天罪行。
不久以后在一次密谋的朝会上,朱温面色阴沉,目光如炬,他紧盯着下方的臣子们,声音低沉而有力:“朕意已决,天下虽未完全平定,但朕的威名已足以震慑四方,称帝之事,宜早不宜迟!”
由唐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进的盛大仪式上,朱温身着龙袍,端坐在高高的皇位之上,目光冷峻而威严。
就在朱温接受帝位的同时,太常卿张廷范的家中,却是一片凄惨景象。
五匹骏马被绳索紧紧束缚,嘶鸣声震耳欲聋,它们似乎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悲剧。张廷范被五花大绑,面色苍白,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
随着一声令下,五马分尸的惨剧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中上演,鲜血四溅,染红了整个庭院。与此同时,张廷范的同伙们也被一一除名赐死,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森恐怖的氛围之中。
朱温,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权力的巅峰之下,以一介武夫之姿,悍然建立大梁王朝,将汴州这座昔日繁华之地,一举抬升为开封府,并昭告天下,立其为东都,而遥指昔日的唐东都洛阳,贬为西都。
朱温的野心昭然若揭,他亲手废除了年仅十七岁的李柷皇帝之位,宣告了大唐帝国数百载辉煌岁月的终结。
然而,太原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诸侯,仍旧尊奉李柷为天下共主,他们拒不承认朱温的篡位,暗中积蓄力量,图谋复唐。
这使得朱温如芒在背,夜不能寐。他深知,只要李柷一日不死,他的皇位就坐不稳。
于是,在李柷毫无防备中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随即脸色大变,痛苦地倒在地上,挣扎了几下,便没了气息。
朱温为了斩草除根,追赠李柷一个谥号~~大唐哀皇帝,以此来昭示天下,大唐已亡,他的大梁王朝才是正统。
在朝廷之中,对于那些敢于直言不讳,指出朝廷政策弊病的人所上表的奏章,朱温也一改往日帝王的高高在上,亲自翻阅每一份奏章,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
另一边,失去百姓支持的张承奉政权终于在开平五年被甘州回鹘击败,被迫认回鹘可汗为父,成为甘州回鹘政权的附庸。
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更名曹议金)取代了张承奉,恢复了归义军称号,瓜沙地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繁荣。
曹氏归义军政权吸取了张承奉失败的教训,他们努力改善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以图共存。
与此同时,李克用又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攻打潞州南面的泽州,势如破竹,泽州城内一片慌乱,守将范居实急忙向朱温求援。
此时严浩望着城外烽火连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激荡,李克用与朱温的大战,仿佛是天命所归,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碾压。
严浩深知,此刻正是他施展抱负、迅速行动起来,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胆识,秘密联合了虞、蒋、董、刘、吴、薛、黎、郭八大士族,一场关乎天下局势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
而李克用,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豪杰,终是未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于病榻之上溘然长逝。
朱温,这位后梁的开国皇帝,初闻此讯,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狐疑。他深知李克用诡计多端,生怕这是对方设下的诱敌之计,遂下令三军按兵不动,静待时机。
整个后梁军营,弥漫着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开平二年三月。
朱温终于按捺不住,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大军来到泽州,准备指挥部队从潞州撤军。
经过数日的侦查与确认,朱温终于确信李克用之死并非虚言,心中大石落地。他立刻下令召回围攻潞州的军队,意图一举拿下这座久攻不下的坚城。
李存勖一声令下,晋军如鬼魅般自暗影中杀出,箭矢如雨,划破寂静的夜空,伴随着震天的战鼓声,瞬间将梁军的防线撕得支离破碎。
刘知俊惊愕之余,急忙调兵遣将,企图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晋军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梁军的哀嚎与倒下。
潞州之围,这个困扰了双方长达一年多的僵局,终于在李存勖的智勇之下,轰然瓦解。
开平三年,春风未暖,李存勖,这位年轻而果敢的晋王,不顾朝臣劝阻,毅然决定亲自率军援救被梁军围困多日的潞州。
经此一战,晋国兵威大振,声名远播。
开平四年十一月,寒风凛冽,枯叶纷飞,朱温派遣的三千精兵如暗夜中的利刃,悄无声息地进驻了深州与冀州。
李存勖接到求援信后,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拍案而起,决定发兵相救,晋军迅速集结,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东挺进。
梁军主营内,朱温端坐于帅帐之中,眉头紧锁。他深知,幽燕之地一旦落入李存勖之手,梁朝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必须倾尽全力,阻止李存勖的东进步伐。
然而,面对晋军的虎狼之师,朱温心中也不免生出几分忧虑。他知道,这将是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而胜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开平五年,河北赵王王镕在风雨飘摇中做出了决定性的抉择,归附了雄才大略的李存勖。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中原。
朱温闻讯大怒,不甘示弱,立即派遣麾下猛将王景仁,率精兵数万,浩浩荡荡北上,誓要踏平赵地,擒拿王镕以儆效尤。
这年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
李存勖深知此战关乎大局,不容有失。他精心布局,命周德威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率领三百精骑,如同黑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逼近梁军营寨。
梁军此刻已是人困马乏,加之地形不利,顿时乱了阵脚,溃不成军。
在这场血与火的较量中,梁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
最终,李存勖大获全胜,俘获梁军将校二百八十五人,斩首二万余级,梁军残部如丧家之犬,四散奔逃。
此战,梁军伏尸数十里,龙骧、神威、神捷等精锐禁军全军覆没,王景仁、韩勍、李思安仅率数十骑连夜逃归。
乾化元年七月,燕王刘守光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
李存勖闻讯,前去讨伐,刘守光不敌李存勖,写信请求朱温援助。
朱温深知幽燕一旦落入李存勖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决定攻打王镕以此声援刘守光。
乾化二年二月十五日,天色初明,寒风中带着几分肃杀之气,朱温身披战甲,端坐在洛阳城外的校场上,身后是号称五十万大军的黑压压一片,旌旗蔽日,战鼓雷动。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惨叫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令人闻之色变,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朱温这一边。
乾化二年三月,蓨县的城墙依旧屹立不倒,战火硝烟中,朱温率领着与杨师厚合并的精锐部队,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疾驰而来,支援孤立无援的贺德伦。他们的马蹄声在尘土飞扬的大地上轰鸣,仿佛预示着胜利的曙光即将降临。
然而,当他们将大军驻扎在蓨县以东,准备一鼓作气攻下这座顽固的堡垒时,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刘守光的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他望着远处熊熊燃烧的蓨县方向,心中明白,朱温的“围魏救赵”之计已经彻底失败。在这样的绝境之下,刘守光无奈地做出了决定,他收拢起残兵败将,准备放弃抵抗,向李存勖投降。
朱温得知消息后,脸色铁青。他深知,此时撤退已成必然。然而,年老体弱的他本就疾病缠身,这一路上的颠簸更是让他痛苦不堪。他坐在颠簸的马背上,紧闭双眼,感受着身体的每一点疼痛都在加剧。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希望。他知道,只要活着回到汴州,就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枣强城在经历了一番惨烈的战斗后,终于被梁军攻破。然而,在蓚县方面,晋将符存审、史建瑭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指挥才能,他们巧妙利用地形优势,设下重重陷阱,最终将梁军击溃。
贺德伦败退而逃,梁军士气大挫。
朱温得知蓚县战败的消息后,羞愤交加,急火攻心之下,竟然一病不起。他无奈地望着远方,眼中满是不甘与绝望。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不得不下令撤军返回洛阳。
然而,这场失败却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朱温年老体弱,本来就患病在身,路上的颠簸更加重了他的病情,一路歇歇停停,五月六日才返回洛阳。
乾化二年五月十五日,朱温病情越发沉重,不久之后,朱温在洛阳的寝宫中,被其子朱友珪弑杀,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同时五代十国的黑暗时代来临!
注:后面的人物如果看的明白人物关系的话,可以去看看《异人诡异传》原名《华夏异人传》看看就知道人物关系了,新书请多多支持。
——未完待续——
烧脑程度:★★★★★★★★★☆
代入程度:★★★☆☆☆☆☆☆☆
推荐指数:★★★★★★★☆☆☆
剧情指数:★★★★★☆☆☆☆☆
君不见,庙堂高坐十六帝,疆域直延千万-里。
君不见,草莽振臂驱胡伮,君王持剑守华-夏。